北航故事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 页 > 北航故事 > 正文

周总理与北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成立于1952年,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从建校到发展,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一直关怀、支持和牵挂着它,北航与周总理的缘分一直留存在北航人的心中,总理与北航的故事也一直在一代代北航人中间口口相传!

  在总理的关怀下出生成长

  我国的航空高等工程教育可追溯到20世纪初。早在1918年,北洋政府便在海军学校附设过一所飞潜学校,设立飞机制造科。国民政府时期,一些国立大学相继开设航空课程,成立航空科系。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航空工业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党中央、国务院也关心着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1951年12月10日,周恩来总理召集会议,讨论中国航空工业由修理过渡到制造的方案时,李富春副总理提出:“急需办一所航空大学。”周总理表示同意,并指示“按照你们提的意见办”。

  次年6月12日,根据重工业部、教育部的决定,并经国家财经委员会批准及中央军委同意,“北京航空工业学院筹备委员会”正式组成。同年10月24日,教育部关于组建北京航空工业学院(后正式命名为北京航空学院,简称“北航”)的文件签发。

  北航建校之初,党和国家要求有关外事部门为学校聘请了一批苏联专家充实科研和教学队伍,并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依然为北航划拨专门经费用于基础建设和教学、科研设备的购置。

  在总理的支持下大胆实践

  制造工业怎能只在纸上谈兵?建校之初,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便发现了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那时候在北航,不仅学生缺乏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连专业的教师队伍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飞机设计制造的实践经验。本着认真求实的科研态度以及培养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扎实实践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的教学思想,学校大胆提出了“我们自己来设计和制造一架飞机”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新中国设计制造的第一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诞生的缘起。

  1958年2月,在周总理邀请召开的教育问题座谈会上,王大昌、沈元两位副院长汇报了北航计划结合教学、科研自己设计制造一架多用途飞机的想法。周总理听后说“好”,我院又提出需要17万元经费,周总理对教育部长杨秀峰说:“你们应该拨给吗?”杨部长说:“没问题。”

  于是,当年6月29日,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我院试制多用途飞机(后改为轻型客机)的报告,并经上级拨来经费15万元(以后又增拨了几万元),要求飞机要在1959年5月1日上天。总理的支持使全院师生员工大受鼓舞,院党委当天召开“北京一号”“十一”上天誓师大会,提出了“苦战一百天,一定要把‘北京一号’送上天”的口号。
  
  在周总理的关心和支持下,“北京一号”在1958年9月24日成功飞上了蓝天。紧接着,我国自制发射的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在辽阔的北国冲上云霄、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试飞成功、涡轮螺桨中型远程旅客机的发动机设计完成、音速X倍多的靶机冲压发动机设计制造成功……

  新兴的北航快速取得的教育、研究成果,受到了党中央的重视。1958年,北航依照指示,在国防部举办了“北京航空学院‘十一’献礼展览会”,中央领导及各军兵种和有关部门首长纷纷莅临参观。周总理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用了整整两个小时仔细参观了各型号展品,并听取相关情况介绍。当讲解员介绍到“北京一号”的设计生产情况时,总理高兴地给予了肯定和赞扬:“搞‘北京一号’好啊!”

  参观中,总理现场询问了探空火箭的高度和测量方法,询问了高温涂料的性能与配方,对着航天图画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总理看的是眼前的展品,心中想到的却是更远大的目标。他把师生们的目光从眼前的成绩,指引向更加宏伟的未来。

  在总理的牵挂下不断进步

  1972年上半年,英国的一位发动机专家来我国访问,到北航参观。三机部向周总理做了汇报。周总理立刻问,我们可以从他那里学到什么?买到什么?总理的关心为后来北航从英国进口有关发动机的大型设备打下了基础。

  同年底又有一位奥地利航空专家来我国访问,并参观了北航。周总理得到汇报时说:这个人对我们友好,又有经验,可以让他去讲学。就这样,这位专家被盛情邀请,并在北航讲学半年。

  周总理还曾应当时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的请求,把记录我院学生勤工俭学的纪录片等资料赠送给柬埔寨人民。这是他对友好邻邦的关心,更是对北航响应中央号召,开展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工作的肯定!